致 七月十一號的自己,
也就是三個月後的我,這是一篇自我鼓勵文,希望這時候已經完成一系列的遊記流水帳。
在這個年紀對於父母,除了回家陪他們喇賽,真的不知道有什麼可以回報的,所以希望能夠用文字剪輯那些已拍完的鏡頭,讓好的體驗在彼此大腦中存活久一點。
從澳洲回來後,本來是自己期待超久的自助行,突然冒出兩個隊友,除了伴隨著一些責任與壓力之外,回頭過來看,其實也挺好的。
在東南亞的一個月裡,大部分時間是真的很開心,不在於去了什麼很美的地方、吃了多少好吃的小吃,雖然這些會大大提升旅遊滿意度,但我想更重要的是,有個機會可以帶著爸媽一起完成一個任務,我希望自己也是個好隊友,而非一個導遊帶著團員按表操課。
可能是看太多公路電影的關係,一直覺得「目的地」從來就不是關鍵,沒有什麼景點是真的此生必去,重點是「在路上」,主角在中間經過的挫折、害怕、快樂的經驗,買張高鐵票是得不到的。
至於每天的行程,大部分是真的很隨便,依照以前的經驗,計畫太多反而綁手綁腳的很不彈性,所以唯一確定的是去越南、柬埔寨跟菲律賓,機票只買了去河內的單程票,飯店也只訂了第一個晚上。
(最後因為隊友身體狀況開始下降,去巴拉望轉機怕太辛苦,就改去無負擔的吉隆坡。)
當然我沒事還是會先查一下當地有特色的地方,但就只是標記在 Google Map 上,不再做出個「行程表」來逼死自己跟隊友。安排好的行程並沒有不好,我自己也很愛以排行程為樂,但試過才知道那不適合我們。
每天早上我都睡到比較晚,他們吃完早餐再回來叫我起床,然後先去喝咖啡,在咖啡廳打開地圖或其他 app 看附近有什麼有興趣的點,這不是我一個人的任務,所以我會強迫隊友一起找、增強參與感,不知道怎麼用的話,老師我會講解第 101 次,最後再一起討論咖啡喝完了要去哪。
如果真的找不到有趣的地點,就在住宿附近散步吧,反正累了再叫車就好。
但偶爾散步還是要有個方向,所以通常會先假定去目標 A,如果走到一半發現更有趣的地點或腳酸了沒地方休息,果斷捨棄也沒關係,每天至少都超過一萬步的走到天荒地老,是健康指數突破天際的一個月。
後來我們更喜歡的方式是坐公車,隨便找一台公車搭,也不管要開往哪,反正問了也聽不懂,一切交給司機決定吧!而且就算搭到荒郊野外,通常回來的車牌就在下車處對面,不管怎樣都回得來,有椅子坐、運氣好一點有冷氣可以吹、票價便宜,從都市、工業區、住宅區、最後終點是一片農田,可以觀察很大區域的風景、人的變化,怎麼想是一個完美的活動。
(隊友為各位示範胡志明市的柏油路況)(螢幕截 gif 質量很糟啊抱歉)
上來了拖著菜籃的阿婆、面無表情的上班族、嘰哩呱啦像機關槍的女高中生。窄小的空間裡,突然變得有活力,感覺到車上氣氛跟自己學生時期搭公車去上課的時候好像,唯一不同的是窗外的風景。
「去哪裡都無所謂拉,我們只是想要出來看看人」有相同默契的的隊友不斷強調。
Written on April 11th, 2019 by Yakim shu